【安徽日报】春耕迎来金融“及时雨”

发布日期:2023-02-23 19:59:29 发布人: 来源: 浏览量:

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春耕备耕从南到北陆续展开。

“农时不等人,得提前做好准备。”2月17日,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站在自家小院内,指着后面的农机说,“我打算更新一些农机设备,资金不愁,银行管,有专门人员对接我们种粮大户。” 

春耕生产关键时期,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积极走村入户,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来自安徽银保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75%。 

创新产品,金融活水润田间 

这些天,在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的麦田里,沿淝糯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宏斌正带领乡亲们忙碌着,“前段时间下了雨,麦子长得好着呢”。 

麦苗青,正生长,一片生机勃勃。 

2月16日,记者看到皖北田里的小麦已经长到成人食指高度。“2021年,合作社参加了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附近6000亩地,都是我们在负责。”陈宏斌说,“对比托管前,每亩地少投入360元,多增收400元。” 

托管的土地面积大了,投入也在不断增加。陈宏斌算了笔账:“今年买化肥农药已经花了十几万元。现在马上要跟种子公司订稻种,一亩地30元,6000亩地就是18万元。我还打算采购一些插秧机,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补丁地”聚成“整块田”,分散自耕变为规模经营,粗放管理走向精细调控……随着农业生产“大托管”向纵深推进,必须坚持市场思维,引入金融活水,汇聚多方合力,方能为农业发展降风险、增动力。 

“中国银行凤台县支行给我们贷了100万元,而且还是纯信用贷款,利率也很低。”陈宏斌说,以前从银行贷款又是抵押又是材料,麻烦得很,“这笔贷款,只需要提供农险保单就可以,非常方便,而且放款速度很快。” 

陈宏斌口中的纯信用贷款产品,是中国银行淮南分行与国元保险淮南中心支公司合作开发的“助粮贷”产品,依托种植险保单进行贷款增信,经营满两年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可凭基础资料和国元农险保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见单即贷,按照保单的土地规模核定贷款金额。 

“我们指导辖内机构针对村集体、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各种类型、各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将金融产品在贷款金额、担保方式和申请程序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调整,为全市农业主体量身打造‘惠农e贷’‘托管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其中有很多是线上产品,与春耕备耕短、少、急的用款要求非常适配。”淮南银保监分局局长吴迪介绍。 

在安徽各地,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农发行宣城市分行发放“一地六县”广德市2022年“两增一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8亿元,对广德市9个乡镇闲置土地进行整治、复垦,新增耕地面积1.3万亩;农行蚌埠分行成立了43支党员先锋队,对全辖开展农户信息建档,摸排客户春耕需求,截至目前,已根据摸排需求对604户客户发放贷款9183万元;舒城农商行通过调整线上涉农信贷产品模型内各项参数配置,其中“金农农e贷”利率平均降幅达到235基点。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节,在粮食生产、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资生产流通等重点领域,金融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安徽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周家龙介绍,今年将以金融助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重点,引导信贷保险资源向产粮大县倾斜,确保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精准投放,支农助农更有效 

在阜阳市太和县赵集乡双龙村,资金不那么让人发愁。 

底气来自哪?2月17日,村书记王利峰带着记者来到了村金融服务室。“是不是觉得这里不像金融服务,倒是像个小超市?”看到记者一脸疑惑,王利峰解释道,“这是太和农商行和村里一起建设的‘三长制积分平台’,村民利用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还能轻松从银行贷款。” 

据悉,双龙村构建由5个片长、13个组长、81巷长形成“三长”制组织体系,对群众的服务管理更精准。“你看,产业带头中引进企业办厂能得5积分,土地流转1亩能得2积分,参与志愿活动一次能得1积分。”在金融服务室内的一块电子大屏上,清楚地显示着村里每个人的积分情况,王利峰介绍,农商行根据积分情况推进双龙村“整村授信”,村民积分越高,授信额度越高,贷款利息越低。 

“自开展整村授信以来,双龙村符合条件的1028户已全面完成信息建档,授信金额1500余万元。”太和农商行赵集支行行长赵亮说。 

近年来,涉农金融科技发展、应用提速,线上贷款、线上理赔等产品和服务日益普及。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机构深入融合,降低了服务成本和门槛,提升了服务效率。 

“银行授信了300万元,我们需要多少用多少,用多长时间付多长时间的利息。”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臧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关负责人臧齐斌介绍,托管了村里3000多亩地,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按时给付租金,“土地租金、买农药化肥、请人干活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好银行服务到位,我们在建行办理‘裕农快贷’,300万元‘随借随还’。眼下春耕正是用钱的时候,我们直接用手机App就可以申请用钱,到现在已经用了137万元。” 

臧齐斌的体验是金融机构以科技提升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让“数据多跑腿、农户少跑路”,金融服务走出银行网点,走向田间地头。 

周家龙介绍,为助力春耕生产,进一步推动辖区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覆盖面、促进精准投放,探索推进“数字供应链金融+智慧农业+工业物联网”模式,提升链上涉农小微企业和小农户的信贷满足度。当前,安徽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保险兜底,农户种地有底气 

“算起来,买农业保险已经有10年了。”徐淙祥告诉记者,以小麦为例,最早的时候,每亩只有270元的保额,现在推出了完全成本保险,小麦的总保额提升到每亩860元,不仅覆盖了直接物化成本,还包括了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有保险在,我们种地安心!”徐淙祥坦言。 

国元农险阜阳中支农险部经理郭斌介绍,十年来,为徐淙祥提供各类保险保单18笔,累计为其提供了463万元的风险保障,累计赔付金额32.6万元。“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种植大户反映,农业保险只保产量不保价格。针对这个问题,我们2021年推出大豆种植收入保险,更好保障农户收益。”郭斌说。 

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阜阳银保监分局局长王毅表示,引导辖内保险机构大力开展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助力种粮大户提升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市共有1261户种粮大户办理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承保面积67.48万亩,提供风险保障5.27亿元,已经支付0.29亿元的理赔金额。 

在淮南,农业生产“大托管”的改革实践中,当地充分发挥“农管家”作用,推动保险公司量身定制农业保险产品。“淮南推出‘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简称‘221’)为主的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农业保险就是‘221’模式中的‘1’。”吴迪介绍,针对农业生产大托管“保底收益+分红”的特点,2021年,国元保险在政策性种植业基本险基础上,叠加商业性收入保险,将风险保障覆盖产量风险和价格风险,当年午、秋两季承保托管土地4.9万亩,提供了3890万元的风险保障;2022年,随着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的落地,国元保险继续优化保险组合模式,在产粮大县通过开展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将完全成本保险与商业补充保险相结合,使保障金额小麦最高达到860元/亩、水稻达到1300元/亩,为托管土地提供风险保障6.6亿元。 

放眼全省,农业保险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在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周家龙表示,将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试点,探索农业产业链生态担保模式,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覆盖面,发挥好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


(本报道由安徽日报刊发,记者何珂采写)

返回